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5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Neuron:猝倒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12 11:4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Neuron:猝倒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2011-3-11 15:35:16


Neuron:猝倒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南京大学


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最近刊登了南大生命科学学院和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建军教授、朱景宁副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Neuron, 2011, 69:793-804)。

Orexin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小分子神经肽,因其强烈的促食欲作用而得名。已经发现,起源于下丘脑外侧区/穹窿周区的中枢orexin能神经系统在机体能量代谢、药物成瘾、奖赏和情绪反应等许多非躯体性活动中发挥重要功能。有趣的是,orexin缺乏可致人和动物发生嗜睡-猝倒症(narcolepsy-cataplexy),一种表现为白天无法用意志控制的过多睡眠发作以及毫无预警的突然昏睡或猝倒。该病遍发于世界各地,且不分年龄种族。猝倒发作时患者虽意识清醒,但却因躯体肌肉张力的突然消失而瘫倒,并短暂丧失任何运动和行为能力,因而是一种极危险的运动性疾病。近年来,对orexin在睡眠觉醒和嗜睡症发作中的作用已日渐了解,但对其在躯体运动控制和猝倒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知之甚少,而对猝倒症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

王建军教授、朱景宁副教授及其课题组的研究发现,orexin能够直接兴奋大鼠皮层下肌张力调控中枢前庭外侧核(lateral vestibular nucleus)的主神经元并增强其敏感性,进而调控机体经前庭外侧核介导的躯体姿势、运动平衡和负趋向性等相关运动行为。特别有趣的是,内源性orexin对前庭外侧核运动调控的作用,在动物面临运动挑战(motor challenge)而非静息或一般运动时显得尤为关键;并且,动物面临的运动挑战愈大,这种来自下丘脑的orexin能神经调控对经前庭外侧核介导的运动执行就愈显得关键。该项工作不仅揭示了orexin对中枢运动结构有直接的兴奋性作用,而且强烈地提示:对中枢运动结构的orexin能神经支配缺失和/或功能紊乱很可能是orexin缺陷导致猝倒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该项研究结果挑战了orexin缺陷导致猝倒症的病因是由于其影响中枢睡眠觉醒系统或奖赏系统的传统理论,为揭示中枢orexin能神经系统新的生理功能——运动调控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研究成果不仅对于全面认识orexin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深入理解猝倒症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有助于临床治疗新策略、新药物和新靶点的研发。由于该课题组的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神经科学基础理论意义和医学临床实际意义,Cell杂志社在同一期Neuron上还为他们的论文配发了由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比较医学系系主任Tamas L. Horvath教授撰写的特邀评论(preview)“An arousing discovery on catalepsy: orexin regulates vestibular motor functions(Neuron, 2011, 69:588-590)”,以期引起国际神经科学界和临床神经学界的广泛重视和讨论。

更多阅读

Neuron 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http://www.cell.com/neuron/abstract/S0896-6273(11)00074-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15 12:04 , Processed in 0.080834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