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7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然》丛书收录错误论文作为反面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0 12:3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然》丛书收录错误论文作为反面教材


(转帖)


发布时间:2009-12-10 9:41:13


《自然》丛书收录错误论文作为反面教材
不仅展现出科学研究是怎样进行的,还要告诉公众它是怎样做错的


一本顶尖的科学类杂志创刊150年,要选出经典的科学论文,那些曾经“臭名昭著”的“污点”论文,要不要提及?

《自然》杂志的回答是:要。我们不仅仅要展现出科学研究是怎样进行的,也要告诉公众它是怎么做错的。

12月3日,由外研社联合麦克米伦出版集团、自然出版集团共同策划编辑的《〈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第一、二卷的首发式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

这套英汉双语对照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共十卷。多位参与这套丛书出版的人员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愿望:希望用这套丛书告诉中国的科研人员应有的科学规范,唤醒他们的科学良知和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还要告诉公众它是怎样做错的

《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共发表过10万余篇论文。作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期刊,《自然》报道过现代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

该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认为,科学中真正重要的发现更像海水涨潮而非海啸,他们是经过逐步积累而逐渐显露出来的。因此有时必须在两种情况之间折衷:一是需要对科研中的重点论题予以公正的评判,二是不能忽略任何为某一学科带来重大变革的工作。

这套丛书在十万余篇论文中挑选了840余篇经典文献。是否将那些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文章囊括其中呢?

菲利普·鲍尔认为,他们有利于理解当时这个想法是如何被接受的。比如,优生论或者通过选择性繁殖对人类基因进行改造的诸多努力等,都出现在达尔文的人类起源学说发表至少50年后。这些论调现在属于被摒弃之列,但简单地忽略他们不仅是对历史的不诚实,而且会曲解当时生物学家对达尔文的理解。

因此,选集中也收录了少数可称得上是“臭名昭著”的文章。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聚合水”事件。当时前苏联科学家声称发现了一种新的超粘滞状态的水。虽然后来这一结果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但在近10年的时间里,全世界各地的很多科学家们都纠结在它的研究中。

科学界也有自己的时尚

在公众的眼中,科学论文是晦涩难懂的。

菲利普·鲍尔建议公众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本经典。他说,科学研究也如同时装一样有自己的时尚和潮流,这一点在《自然》中能体现出来。

比如核物理,由于成长为一个高度技术性的学科,战后它在《自然》消失了,天文学取而代之成为《自然》杂志中物理学科的主要代表。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高温超导材料被发现时,没有一期《自然》上没有讨论相关问题的论文。

而最近,物理学家们开始抱怨生物学家接管了《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赵忠尧、陈培基等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入选其中。但菲利普·坎贝尔强调,本书选篇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从国际化的视角考虑每篇文章的重要性,并不偏向与中国相关的或者是中国科学家的发现。

用百年《自然》唤醒科学良知与精神

2004年,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到自然集团访问,曾请教麦克米伦公司的前总裁Christopher先生一个问题:中国的科技期刊、科学论文要达到《自然》的水平还要多少年?

Christopher先生诚实地告诉邬书林:大概50年内看不到吧。

2008年,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论文生产大国,科研论文数量已远远超过10万篇,但我国现在每年出版的27.5万种图书和9500余种正式期刊中,鲜有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

“我们像样的论文90%以上都是在国外发表的。”邬书林说。

如何尽快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水平?Christopher先生推荐了这套书,并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能使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出版人员按照国际规范来做出版工作。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2:34:5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科技期刊比《自然》差在哪里?

中国科技期刊比《自然》差在哪里?


日期: 2009-12-10  今日/总浏览: 34/34  


  09年11月,路透社报道了一组汤姆森路透集团公布的数字报告,中国研究人员撰写的科技论文增加了一倍以上,目前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名列世界第二。该报告中显示,1998年到2008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从约2万篇剧增至11.2万篇。从论文数量上已将日本、英国、德国等国甩在身后。   

  “但我们都知道那些论文的含水量,哪怕是发在国外期刊上的。”某校电气工程系副教授王克铳说,他所在的高校以工科专业闻名全国,“并非所有境外期刊退稿率都高到95%,他们也常有‘山寨’论文事件,而我们也有退稿率高达80%的好刊物。”数量第二不等于质量第二,学术垃圾其实与真金白银夹杂。就是这样良莠不齐的论文层次,但凡有可能还要争取发出去,剩在国内的就可见一斑了。

  “《自然》的退稿率有95%,但如果是有价值的论文我还会试试投给它,发在国内杂志是为了凑数量。”在高校生化实验室做研究员的段晔说,“我的同事包括教授们,都是这种想法。”

  “如果是好文章,我会优先选择《自然》、《科学》,水平一般的可能会给国内杂志。”这是一位中科院院士的无奈之语。

  反观国内科技期刊,想提高自身的“影响因子”(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却吸引不到好的稿子,是国内科技期刊的窘况。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近5000种,但国际影响力普遍不足。“高水平论文流失境外,低水平稿子长期充斥版面,更多是高校学生因保送制度削尖了脑袋往国内‘核心’上投些伪高水平文章。”王克铳说,这样的国内科技期刊永远无法博得国际学术圈的关注。

  09-12月3日,《自然》杂志推出了一套中文选集,在新书发布会上,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说,中国的科技期刊想达到《自然》的水平,50年之内未必实现。此语一出,众人蹉跎。           

  “最难的是自我意识的改变。”邬书林认为,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要努力走进改革突围的行列中来,首先要建立起自身的权威意识、科学态度、学术责任感,其次将它们辐射散播出去,造成社会影响力。从而逐步建立起包括学者、研究员乃至高校学生在内的完善而有序的运作体系。

  回顾英国《自然》杂志的办刊宗旨:“首先,将重要的科学工作和科学发现呈现于公众之前,促进科学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第二,面向从事科学的人们,及时为他们提供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各个方向的进展信息,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去讨论随时出现的各类科学问题。”上述内容出现在1869年《自然》杂志总第二期上。至今该宗旨依然被《自然》始终如一地贯彻着。

  正如《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普·鲍尔在发布会上所言,人们把宗旨定义下来是一回事,真正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现在和《自然》比肩的综合科学期刊,只有一个《科学》。

  “但我们可以现在抓紧。”邬书林说。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2:41:55 | 只看该作者

朱作言:科技强国呼唤科技大刊

朱作言:科技强国呼唤科技大刊


发布时间:2009-12-10 9:33:04


朱作言:科技强国呼唤科技大刊


[科学时报 潘希报道]“科学与中国”院士报告会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报告会日前在西安成功举办。《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主编、编委和编辑共同走进西安地区的科研院所,走近科研人员,大规模开展期刊宣传活动,争取一线前沿科研工作者的理解和支持。此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与《中国科学》杂志社共同主办,是继今年6月武汉地区期刊宣传活动后的第二站。

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中国科学:数学》主编杨乐和常务副主编李文林、《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常务副主编昌增益带队,分别走访了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地环所、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通过报告、座谈、拜访、参观、调查问卷、期刊展示、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了期刊宣传,广泛听取了西安地区编委以及科研工作者对刊物改革的建议和意见,加深了科研工作者对刊物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增强了中国科学家群策群力办好刊物的信心。

“科学期刊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建设科学强国,就必须做大做强科学期刊,呼唤中国出现有国际影响和学术尊严的科学期刊。”朱作言说,纵观国际科技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科学期刊随科学发展而发展,随科学中心转移而转移。中国的科技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日趋强大,这也迫切要求中国的科技期刊随之发展。

“我国科技期刊约4800种,数量为世界第二,但并不能为我国的研究成果提供有效的展示和交流平台。”朱作言认为,由于办刊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问题,我国科学期刊偏离了国际期刊迅速发展的主流方向。

“应优化调整科技期刊的学科结构、地域结构,优先支持我国的优势学科领域和学科生长点;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改造一些低水平且不规范运作的科技期刊。另一方面,应重点支持国家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发展与壮大,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支优秀的国家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团队;同时重点支持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创刊,扩大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队伍。”朱作言坦言。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条件结构日趋合理,全国科研机构从1949年的30多个发展到2008年的3775个。1980年~2008年,我国的国际论文数量由占世界总量的0.2%上升至10%,仅次于美国。但是,“我国基础研究现在总体状况是‘两头在外’,即仪器买进来、文章发出去;一些科学家是‘国际知名,国内陌生’。”朱作言认为,优秀科技论文的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展示和交流平台。科技强国要孵育科学期刊强国,在中国创办优秀学术期刊的土壤会越来越丰厚。

不过,随着《中国科学》系列期刊改革方案的深入实施,这种局面正在得到改善。2008年,共有百余位院士向《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投稿(第一作者或联系作者),占院士总人数的25%。他们发表论文数共计172篇,比2007年增加了35%。截至目前,院士2009年发文数已接近2008年全年总数。

此外,院士们不仅亲自投稿,还推荐了不少优秀稿件。多位院士利用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的机会,宣传和介绍《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

2008年,《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共组织专题、专辑30个,约稿近400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组稿数量和质量又有较大提高,特别是海外稿件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彭斌表示:“《中国科学》与《自然科学进展》将于2010年合刊,合刊后的刊物将有更多变化,从外到内以新的面貌出现。”

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肯定了《中国科学》系列期刊的改革措施以及展现出来的新面貌。尽管目前刊物仍存在问题和不足,改革与发展仍有内外环境的阻力,但是广大科研人员对办好《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充满了信心。《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在我国大多数科技人员的心目中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办出我国自己的高水平国际期刊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需要,是众望所归。大家相信,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总主编、主编、编委会的精心指导下,在我国老中青科学家、作者、审者、读者的支持下,在杂志社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学》系列期刊会真正实现其奋斗目标。

作为此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大学分别举行了两场“科学与中国”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报告会,朱作言、杨乐、简水生、顾逸东等4位院士分别作了题为《建设基于中国科学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数学·创新·人才》、《载人航天与空间科学》和《能源、信息与环境》的科普报告。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14 06:53 , Processed in 0.185731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