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88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对科学人员的危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8-28 22:0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秦逸人科学网博客  博文

微信对科学人员的危害  精选

已有 5864 次阅读 2016-8-28 07:2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微信 毒害 科学家

微信是什么,官方广告语:“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1]。

“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0%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 5.49 亿”[2,3]。

从上面资料看,微信似乎真的太牛太强大,如果现在还不会用微信的人,肯定被90后鄙视死,以为你是出土文物。微信对普通人而言,真的成了一个生活方式,他们每时每刻都会离不开微信,因为他们觉得微信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生动、有趣。

但是,对与科研人员这个特殊人群,微信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科研人员是什么?我认为一个独立的专职科研人员不仅是体力劳动者,也是脑力劳动者。首先,做实验和民工一样,是体力活,只不过比民工活更加精细,且更需要技术。其次,看文献、布置实验计划和方案、做报告、申报课题、撰写成果论文等等一些列繁重的脑力劳动需要冷静、慎密、独立的思考能力。所以,一个独立的科研人员,是一个用大脑指挥四肢的非常忙碌的体力加脑力劳动者,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去做其他科研以外的事情。故我觉得微信对一个独立的科研人员而言,其危害远大于其益处,分析如下:

一、浪费时间,分散注意力

  科学家最宝贵的是什么,当然是时间,尤其热门的研究领域,为了能够率先在国际研究领域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可谓争分夺秒。而微信是寄予手机来操作的智能通讯应用程序[4]。其功能形式多样,五花八门,而这么多精彩的玩耍形式,均能吸引科学家的注意力,且会投入大量时间。比如聊天,手机打字速度很慢,若一件事情打字讲清楚的话,可能得半小时,如果打电话可能几分钟搞定,直截了当。有的人微信群可能有几十个,在里面打字聊天,不仅速度慢,且容易聊一些无聊八卦的事情,不仅消磨意志,且有时不小心会暴露机密或者隐私。另外,刷朋友圈看别人的帖子,也是无聊的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消磨自己的意志,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二、变得懒惰而丧失斗志

   如果科研人员天天玩微信,会把大量时间耗在这里的话,不仅会耽搁他做实验,看文献等正经事,且逐渐的会使其懒惰,做事磨蹭,思考迟钝,进而消磨锐气,丧失斗志。

三、独立思考能力降低,变得更加平庸世俗

   独立的科研人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微信这种很八卦的智能软件,最容易让科研人员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其变得更加平庸世俗。如微信群聊天很热闹,其实大多八卦一些无聊的事。看微信的公众平台订阅号最新科研进展而不看原始文献,让自己变得懒惰平庸。

四、损害健康

   科研人员不仅需要强大的脑力,更需要健壮的身体作为支撑。我们也最近看到许多科学家过劳死的新闻,就知道科研工作是一件多么异常辛苦的工作。而玩微信这个生活方式会损害科研人员的健康。如中餐午餐时间,一边吃饭一边微信,导致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中午小休时间,还在抽空微信群八卦。晚上睡觉了,还刷朋友圈,影响睡眠,增加猝死风险。

五、结语

   在超高速发展和飞越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媒介进行交流,但是这种媒介一定的是高端、有效、简洁、健康的,而不是像微信这种低端、平庸、拖沓、不健康的工具。曾经QQ刚出来,大多数学生小青年玩,大人们总是说那是小孩子玩的东西,根本不屑一顾。现在的微信和QQ同出一辙,男女老少皆玩之,包括清高的科学家,不过不同的是,没有人再说微信是小孩子的把戏。但是我要说的是,微信和QQ一样,都是低端产品,其根本不适合科学家。故我认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的睿智科学家,应该远离微信。

参考资料

[1] http://weixin.qq.com/

[2]“微信”网络时代的变革者.中国存储。

[3] 微信用户最新数据: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支付用户4亿左右.中国存储。

[4]百度百科:词条《微信》。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秦逸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3948-999173.html

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8 22:04:26 | 只看该作者

也谈微信危害——微信终不过只是一种工具

博文

也谈微信危害——微信终不过只是一种工具  精选

已有 1123 次阅读 2016-8-28 11:18

个人分类:人文|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微信 危害 孤独 工具 社交网络 即时沟通工具

作者:曾几何时,当网络大行其道的时候,很多人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大呼“狼来了”……确实,如今,网络占据了我们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而我们对网络的依赖也日渐加深。今天,微信的过度使用,让有思想的人们开始反思,让反微信也成为一种潮流!其实,可以看到,任何的潮流总有潮头,有潮尾,微信在大城市或许早已经司空见惯了,而在某些农村或者偏远地区或许才刚刚兴起……

有害?有益?如果只关注一方面,恐怕都会言过其实!所以——

微信——终不过只是一种工具

文/齐云龙

摘要:有人说,孤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 微信中反映的人际关系,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

微信的好处显而易见——正是因为有微信,我们方便地找到了甚至是几十年未见的同学!微信里可以先于电话通信而实现了视频通话,微信里整合了滴滴打车……

至少,他只占用网络流量,不占用话费的那部分支出!微信的过度使用,让有思想的人们开始反思,让反微信也成为一种潮流!其实,可以看到,任何的潮流总有潮头,有潮尾,微信在大城市或许早已经司空见惯了,而在某些农村或者偏远地区或许才刚刚兴起……有害?有益?如果只关注一方面,恐怕都会言过其实!所以——微信终不过只是一种工具。

工具的存在的价值就是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让人成为工具的附庸。工具也有其使用范围,超出了其范围的使用必定会产生危害。

从来都是“过犹不及”。微信,像一把利剑,只不过,它是双刃剑,它可以轻易地砍断某些沟通的阻碍,却也容易造成伤害!

不是相同的圈子,就不必强融;不是平等一类人,很多都难以成为平等的朋友。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终究无法取悦所有人!

博客,属于精英人群,微博属于大众;

  QQ群,像广场舞,人多,热闹,但是没有主角,

  微信里,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中的主角。

无论QQ,还是微信,都只是一种工具……最终的结果,无非还是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有人说,孤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人类从一出生就开始寻找与自己灵魂契合的一类人!

“一个孤独的小人,面对地球站在那里,这就是微信的启动画面,几亿人对此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作为一种人际沟通工具,没有第二张图能更好地表达出人类内心的孤独,以及地球家园的美好。所以,整个画面有一种孤清中的淡淡暖意,给人的感觉是文艺到死。等你知道了背后的故事,又会觉得闷骚到死。” 这张图也或许就是象征“一个人孤单地就像一颗星球”,TA所站立的地方也便是自身。怎么看直观上都有一种忧伤的氛围。一个火花闪过,一个答案、一种理解自然而然浮现脑中。这个画面在表达一种渴望:被邀请、召唤,进而去融入和交往的渴望;从一人面对世界的隔阂到进入世界,置身关系、分享和联络之中的渴望。

想当年聊QQ成为某些少数人的特权时,大家聊得一片火热;当年微信成为少数先行者的玩具时,他们摇得火热,乐此不疲……摇一摇,为了遇到某个同时也很无聊的人……也有调查得出结论:95后基本不用微信多使用QQ!——每一类人都在寻找着自己世界的沟通工具和语言!

其实,如果没有微信的流行,那肯定还有其他的微聚、微密、微聊、陌陌、易信、有信、来往、MSN、Skype……



面对微信的凶猛来势,有很多人试着放弃微信,但还是有更多后来人继续为此而狂欢——除非有更好的、更流行的工具出现,否则,这个圈子里注定还会有很多人,就如同微信出现了,QQ的使用者在减少……

时代终是要前进的,也许将来,我们身体里只需要植入一块芯片,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与想要沟通的人无障碍交流……可是现在,我们暂时还只能依赖手机或者电脑!

微信,和QQ或者其他即时沟通工具一样,可能饱受诟病,比如:让人分心,不能专注于工作;长时间刷微信危害身体健康;容易传播谣言和大量垃圾信息;减少了个人的隐私、恶化了某些人际关系甚至于对目前中国式婚姻造成重大的冲击,因为中国式婚姻大多不是以爱情为基础,而是以关系为纽带。

无论QQ,还是微信,都只是一种工具……最终的结果,无非还是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工具的存在的价值就是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让人成为工具的附庸。工具也有其使用范围,超出了其范围的使用必定会产生危害。

微信,像一把利剑,只不过,它是双刃剑,它可以轻易地砍断某些沟通的阻碍,却也容易造成伤害!从来都是“过犹不及”。微信对我们造成的各种危害,主要原因是我们没能正确用好微信,微信作为一个社交网络工具,本该在我们的工作、学习之余发挥补充身边社交不足的功能。而现在却被过度使用,或并被各种利益谋求者滥用。微信,很容易成为某些别有用心或者图谋不轨的人的作案工具!

微信中反映的人际关系,就是我们生活中社交网络的现实!如果说微信破坏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应该说微信破坏的是,就是原本不充分的沟通、原本脆弱的关系!

微信像一把放大镜,能照出你和“朋友”间的千丝万缕,真真假假,若即若离……

微信像一块试金石,试出了不同人的思维模式和沟通方式的差异,试出了你与别人关系的深与浅……

当然,如果你想真得试一试——先不要把我的结论告诉TA!

微信,是这样伤害着我们的:

当你想要加一个人的时候,却始终得不到TA的认证!

当你想发一条消息给对方的时候,却发现:TA已经不再是你的好友!

当你们互加了好友,过了一段时间,你想看看TA的个人相册,却发现,TA屏蔽了你的权限!你能看到的只是一片灰白的底色!

当你兴致勃勃,想要和某个人聊一会儿的时候,TA却只是简短地回复你:呵呵、哦、恩……你顿时意兴阑珊……你感觉到的冷淡其实未必是真的,也许对方是真得在忙!

当别人对你发到朋友圈的图文一片叫好的时候,你关心的某个人却无动于衷,没有反应……

你发现,某个人很频繁地在为别人点赞,但是却从来没有光顾过你的朋友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找你,却找不到,找到了却不回应。”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是连接人人与人关系的纽带。合理的沟通能促进关系的和谐,同时也是矛盾的润滑剂。而不顺畅的沟通或者沟通模式不同则沟通反而能成为矛盾的制造者。——但沟通工具不应该成为罪魁祸首!

不必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因为世界万象,五彩缤纷,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不同而已!有时候,只不过是因为TA曾经受过的伤害,只不过是因为某颗柔弱的心在努力保护自己;有时候,我没有将全部消息发送给你,只是不愿意打扰到你!

不是相同的圈子,就不必强融;不是平等一类人,很多都难以成为平等的朋友。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终究无法取悦所有人!

微信,无论多少人说好或者不好,终究不过是一种工具!

关于那个庞大蓝色星球和渺小身影的画面,通常的答案是“表达了人类孤独的内心”,而微信走红的原因,也被解读为满足了人们交流与沟通的心灵渴求。但“腾讯高级副总裁”的张小龙喜欢的却是一条用户提供的答案——“为什么这个人会站在地球之外?”或许,这在某种意义上暗合了他的形象:总是默默站在热闹喧杂的人群之外,静静观察大千世界的纷繁复杂,用近乎偏执的专注抽丝剥茧,找出事物的本质,再用看似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无论QQ,还是微信,都只是一种工具……最终的结果,无非还是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工具的存在的价值就是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让人成为工具的附庸。工具也有其使用范围,超出了其范围的使用必定会产生危害。

微信,像一把利剑,只不过,它是双刃剑,它可以轻易地砍断某些沟通的阻碍,却也容易造成伤害!从来都是“过犹不及”。微信对我们造成的各种危害,主要原因是我们没能正确用好微信,微信作为一个社交网络工具,本该在我们的工作、学习之余发挥补充身边社交不足的功能。而现在却被过度使用,或并被各种利益谋求者滥用。微信,很容易成为某些别有用心或者图谋不轨的人的作案工具!

你可曾意识到,我们花在陌生人身上的时间,远远多于我们和父母、朋友、家人沟通的时间?

其实,大多数使用微信的人是想通过微信增进朋友的了解和情谊,开拓新的朋友圈,而实际上这真的早已超出微信本身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的更有效的方法是将自己的生活圈划分区域,核心区是自己和亲人,其次是最好的朋友、朋友、认识的人……对于核心区的亲人和最好朋友,要增加关心和面对面的交流或电话联系,然后积极参加身边的各种社交活动,最后才是用微信拓宽社交网络和补充这些活动的不足。千万不可本末倒置,不然容易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是的,如果沉迷,微信会夺走你的健康,甚至是你的家庭,你的事业!

某些人慢慢地开始选择淡出……他们宁愿意多陪陪家人,朋友,而不只是与与你根本无关的人无聊之聊;他们宁愿多体验一下亲自下厨获得的美味而不仅对着朋友圈的美图垂涎三尺;他们宁愿挤出一点时间出去散散步,以能更长久地看着这世界的美好未来……

微信现在是第一大平台但是当大家狂热过后有些东西会自然而然的回归本质,其实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还是生活; 慢慢的你会发现微信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强大;
实体的崛起传统的崛起,是由互联网所不能代替的一些东西,如果你不去了解这些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就没法去理解。

微信慢慢的就会成为一个工具,就和当年电话一样,我们会只有用的时候才会想起来,他不会和以前一样疯狂,这个时候 面对面的交流就变得尤为重要!

如果现在,是在微信里读到我的文章,你又会作何感想呢?

最后,不妨再拓展一下:手机的应用软件,好多都想要,尤其是微信占用空间非常大,结果手机变得卡顿慢,内存不够,最后不够用了,就只能让手机升级换代……应该说,这也间接促进了消费,促进了产业升级,促进了科技创新……看来,微信的隐性作用还不止于沟通呢。想当年,人们对视网络的到来为洪水猛兽,而如今,已经有太多人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全国上下皆网民。现如今,我们又何必对微信太过苛评呢……

时代在进步,旧事物总是被新事物所取代,也许,用不了多久,比如像可穿戴设备等新的工具还会出现,微信也会慢慢淡出历史的舞台!

PS:9月1日起,互联网广告要被规范了,微博、微信等平台也有制止发布违法广告的义务,付费搜索广告等五类必须标明“广告”参见我下篇博文《9月1日起,互联网广告要被规范了,注意别违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齐云龙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8569-99922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13 17:48 , Processed in 0.103776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