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25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科学 第二节 婴儿喂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5 11:49: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邓文龙 于 2017-5-6 08:52 编辑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儿科学   第二节 婴儿喂养

2005-07-28 00:00  

    婴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需要摄入适量的营养素,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并预防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等。但此时消化与吸收功能尚不够完善,与摄入需要很不适应,因此易发生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并导致小儿生长发育障碍。这一时期提供母乳喂养与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极为重要。

    一、小儿能量代射特点及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

    1.小儿能量的需要分以下五个方面:

    ⑴基础代谢:比成人高,按每日每公斤体重计算,1岁以内约需230.2Kj (55KCal),12岁184.2KJ(44KCal),7岁以后与成人相近104.6~125.6KJ (25~30KCal)。

    ⑵活动所需:新生儿只能啼哭、吮奶,这项需要较少,婴儿约为62.8~83.7Kj (15~20KCal/kg.d),需要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2岁时约为125.6KJ/kg.d (30KCal/kg.d)。

    ⑶生长所需:这一部分热能消耗为小儿所特有。所需热量与生长速度成正比,若饮食所供给的热量不足,生长发育即会停顿或迟缓。婴儿此项热量约占总热量之25~30%.初生数月的婴儿达167.4~209.3KJ(40~50KCal/kg.d),1岁时为62.8Kj (15KCal)。每增加1kg体重需要摄入18410~23849KJ的能量。

    ⑷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婴儿饮食中虽然蛋白质所占比例较成人高,但小儿食物特殊运力作用低,平均为占总热量6%与成人相仿。

    ⑸排泄的消耗:每天摄入的食物不能完全吸收,一部分食物未经消化吸收即排泄于体外,此项热量损失不超过10%,但腹泻时,此项热量丢失大增。

    综上所述,婴儿用于维持安静状态所需热量(包括基础代谢与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约占总热量50%,用于生长发育所需热量约占25%,用于活动所需约占25%,按单位体表面积计算,能量需要量以婴儿为最高。如总热量长期供给不足可致消瘦、发育迟缓、体重不增、抵抗力降低易患疾病。而总热量长期供给过多时,又可发生肥胖。

    实际应用时,主要依据年龄、体重来估计总热量的需要。每公斤体重每日所需热量:新生儿第一周约为60KCal,第2~3周为100 KCal,第2~6个月约需110~120 KCal.简单计算法:<1岁110 KCal/kg.d,以后每3岁减去10 KCal,至15岁时为60 KCal左右,成人为30KCal左右。

    2.营养素的需要: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包括水、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

    ⑴水: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新陈代谢旺盛,热量需要多,但肾脏浓缩功能差,因此所需水分相对地较多。摄入蛋白质和无机盐多者,水的需要量增加,牛乳中含蛋白质及盐类较多,婴儿需水100~150ml/kg/d,3~7岁90~110ml,10岁70~85ml,14岁时约40~60ml.婴幼儿每日摄入量少于60ml/kg,即可发生脱水症状。

    ⑵蛋白质:由于小儿生长发育需要正氮平衡,故蛋白质按体重计算需要量比成人高。婴儿饮食中蛋白质含量约占总热量的15%,母乳喂养每日需蛋白质2g/kg,牛乳喂养为每日3.5g/kg,混合喂养为每日3.0g/kg.

    ⑶脂肪:是供给能量的重要物质,主要来源于乳类、肉类、植物油。婴幼儿饮食中脂肪供给占总热量的35%,每日约需4~6g/kg,6岁以上约为每日2~3g/kg.

    ⑷糖类:是供给热量的主要来源,其供热量约占总热量的50%,婴儿每日约需10~12g/kg,儿童每日约需8~12g/kg.食物中糖类过多发酵过盛刺激肠蠕动可引起腹泻。

    ⑸维生素:是维持正常生长及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素,与酶关系密切,是构成许多辅酶的成份。维生素种类很多,水溶性包括维生素B1、B2、B6、C等,在烹饪过程中易损失,体内不能贮存。脂溶性包括维生素A、D、E、K,吸收后可在体内贮存,过量则易蓄积中毒。造成维生素缺乏的原因除膳食摄入不足外,还可因消化吸收障碍、分解破坏增强、生理需要量增加以及肠道细菌合成障碍引起。其中,维生素A、B1、B2、C、D、B12、叶酸等容易发生膳食中含量不足。

    ⑹元素:离子化元素如钙、磷是正常凝血和神经肌肉功能所必需。由于它们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又称大元素。必需微量元素具有明显营养作用及生理功能,例如铜、铁、锌、锰、硒、碘、铬等。缺乏后产生特征性生化紊乱、病理改变及疾病。儿童易因微量元素代谢不平衡引起疾病。例如肠病性肢端皮炎是遗传性缺锌病,钢发综合征是遗传性缺铜症,缺碘引起克汀病,缺硒引起克山病,缺铁引起贫血。

    二、人乳

    (一)人乳的营养成份

    1.蛋白质:人乳蛋白质含量较低,1.1~1.3g/dl由酪蛋白和乳白蛋白组成,前者提供氨基酸和无机磷。乳白蛋白约占总蛋白的2/3,主要成份有α-乳白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白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在胃内形成凝块小,有利于消化吸收。

    2.碳水化合物:人乳中的乳糖含6.5~7.0g/dl,较牛乳中乳糖含量(4.5~5.0g /dl)高。是生后6个月内婴儿热能的主要来源。

    3.脂肪:以细颗粒(直径< 10μm)的乳剂形态存在,其中较易吸收的油酸脂含量比牛乳多一倍,而挥发性短链脂酸比牛乳少7倍,长链不饱和脂酸较多,易于消化吸收。

    4.维生素:正常营养的乳母乳汁中维生素A、E、C较高,而维生素B1、B2、B6、B12、K、叶酸含量较少,但能满足生理需要。维生素D在人乳及牛乳中的含量均低。

    5.矿物质:人乳矿物质含量约为牛乳的1/3.人乳钙、磷含量(33:15)比牛乳(125:99)低,但钙、磷比例适宜(人乳为2:1,牛乳为1.2:1),钙的吸收良好,故人乳喂养儿较少发生低钙血症。铁在人乳和牛乳中含量均低,但人乳中铁的吸收率明显高于牛乳。但如不及时添加辅食和补充含铁食品,仍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人乳锌含量比牛乳低(人乳0.17~3.02mg/L,牛乳1.7~6.6mg/L)但其生物利用率高,因人乳中存在一种小分子量的配位体(ligand)与锌结合,可促使锌的吸收,而牛乳中的锌与大分子量的蛋白质相结合,吸收困难。

    (二)人乳的免疫成分

    大量研究证明,人乳含有多种抗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的物质,对预防新生儿和婴儿感染有重要意义。

    1.体液免疫成分:人乳中含有IgG、IgA和IgM,以初乳(产后2~4天内的乳汁)中浓度最高,其中分泌型IgA(s IgA)是所有外分泌液中含量最高者,随泌乳期延长,IgG和IgM含量显著下降。s IgA在成熟乳(产后2~9月的乳汁)中的含量也有明显下降,但由于成熟乳的泌乳量增加,婴儿摄入s IgA的总量并无明显减少。此外,人乳中尚含有多种抗体,主要成份为IgA.这些抗体分布在婴儿的咽部、鼻咽部和胃肠道局部粘膜表面,中和毒素、凝集病原体,以防浸入人体。乳铁蛋白在人乳中含量丰富,明显高于牛乳,能与细菌竞争结合乳汁中的元素铁,阻碍细菌的代谢和分裂繁殖,而达抑菌效果,在预防新生儿和婴儿肠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细胞成份:人乳中含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具有吞噬和杀灭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能力,能合成C3、C4、溶菌酶和乳铁蛋白,在预防疾病方面有重要意义。

    3.其他因子:双歧因子在人乳中含量高而稳定,可促进肠道内乳酸杆菌生长,从而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的生长繁殖。人乳中溶菌酶较牛乳中高300倍,能水解细菌细胞膜上的粘多糖,溶解其细胞膜而杀伤细菌。初乳中的C3、C4经活化后具调理性的趋化性,可溶解破坏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细菌。

    (三)人乳喂养的优点:

    1.人乳营养丰富、热量高、营养素比例适合小儿消化能力与需要,尤其最初4~6月最为适宜,在此时期单独母乳喂养即可满足营养需要。

    2.人乳含丰富的免疫成分,有抗感染作用,此点是牛乳无法相比的。

    3.人乳为直接喂哺,无感染变质的可能,且方便经济,乳量随小儿生长而增加。

    4.喂哺母乳可增进母子感情,并可密切观察小儿微细变化。

    5.母亲产后即哺乳,有助于子宫收缩促其早日恢复,推迟月经复潮,有利于计划生育。

    (四)哺乳方法和影响乳汁分泌及成分的因素

    1.哺乳方法

    ⑴开奶时间:产后应尽早开始哺喂母乳,如母子情况良好,可在产后1~2小时开始吸吮母亲乳头,以促进乳汁的分泌和排出。生后数日内乳汁分泌少,可适当加喂糖水。

    ⑵喂乳次数:可根据婴儿饥饱和吸吮情况掌握,不宜严格规定间隔时间及次数。有利于通过吸吮刺激催乳素及催产素的分泌,以促进泌乳及产乳反射的建立。

    ⑶喂乳时间和方法:出生2~3天,每次每侧乳房喂2~4分钟,以后延长至10分钟左右,一般最初5分钟内已吸出大半乳量,10分钟后乳汁几乎吸空,故每次最长喂乳时间不超过15~20分钟。喂哺时,应抱起婴儿呈半坐姿势躺在母亲怀里,保持呼吸道通畅。哺乳后应将婴儿抱起,头放在母亲肩上,轻轻拍背,使胃内空气排出,以防止吐奶。

    ⑷影响乳汁分泌及成分的因素

    1.人乳分泌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多种内分泌的参与和影响。妊娠期由于胎盘雌激素、孕激素的产生。促进乳腺进一步发育,血中催乳素浓度超过正常时的10~20倍以上,由于雌、孕激素与催乳素竞争同乳腺受体结合,此时催乳素浓度虽高,但不泌乳。分娩后,胎盘脱离母体,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只有催乳素与乳腺腺泡上皮受体结合而开始泌乳。婴儿吸吮乳头和乳晕的刺激使垂体分泌催乳素,随之引起乳腺肌上皮细胞收缩,将腺泡中的乳汁挤入导管,迅速达到乳头而射出。在婴儿开始吸吮后的30~45秒内,突然双侧乳房射出乳汁,称为射乳反射,可使婴儿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母血中催乳素的浓度和婴儿吸吮的强度和频繁度有关。吸吮次数愈多,愈有力,乳腺排空愈好,可使催乳素血液度增加,而促进乳汁的合成和分泌。如果没有催乳素引起的射乳反射,乳汁不能大量排出,乳腺排空不好,乳量即明显下降。

    2.影响乳汁分泌及成分的因素:乳母膳食均衡、营养充足,所分泌的乳量及成分的差异不大,一般能保证婴儿的营养需要。但乳母饮食量少或营养较差,总泌乳量常常减少,实际也影响了婴儿对蛋白质和其它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因此,乳母在哺乳期应保持充足的营养,以保证充足的泌乳量。焦虑、愤怒、抑郁、疲劳、怕痛等都可减少或抑制催乳素分泌,阻止射乳反射的建立,使泌乳量减少。此外,乳母饮酒、疾病、怀孕等均影响泌乳。

    三、人工喂养、断乳及辅助食品的添加

    (一)人工喂养的对象:①母亲没有乳汁分泌;②乳母患有较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如心、肺、肾脏病、内分泌病,或患有慢性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等,均不宜哺喂婴儿;③婴儿患有苯丙酮尿病、半乳糖血症等遗传代谢病,不适于母乳喂养。

    (二)人工喂养的选择与喂养技术

    1.鲜牛奶为最常用人工喂养的乳品,其与人乳的区别点为:①牛乳中含蛋白质为3.3%,较人乳高但以酪蛋白为主。酪蛋白遇胃酸后容易凝结成坚韧的乳块,不易消化,因而食用前应采取加水稀释,加热煮沸或加酸以使凝块变小变软;②牛乳中不饱和脂酸较人乳少,脂肪球大不易消化;③牛乳中各种矿物质浓度均高于人乳,需要加水稀释,以降低渗透压负荷;④人乳中所含的免疫成分及酶等成分在牛乳中含量极少无法弥补。

    2.鲜牛乳的调制:婴儿的需热量为每日418~460KJ/kg,需水量为每日150ml/kg,每日1000ml牛乳含热量2761KJ,含蛋白质33g,加糖5%,故5%糖牛乳100ml含热量为360KJ.

    举例:4个月婴儿体重6公斤

    每日需热量为6×460KJ=2760KJ

    每日需5%糖牛乳量为100:360=X:2760

    X=100×2760/360=767ml(约750ml左右)

    每日需糖量为750×5%=37.5g

    每日需水量为150×6-750=150ml,可加入牛乳中或另以米汤、水、果汁补充。

    3.喂养技术:①最好选用大口玻璃奶瓶,易于清洗,便于煮沸消毒;②将每日小儿所需之牛乳、蔗糖及应加入水的总量,一并加热,直至煮沸;③喂哺时婴儿半卧位于母亲怀中,奶瓶前端充满乳汁,以免小儿吸入过多空气。喂完后拍背几分钟,排出空气以防止吐奶;④以3~4小时一次为宜,但由于婴儿食量个体差异很大,很难统一。

    (三)混合喂养与断奶

    1.人乳不足需同时添加牛乳者称为混合喂养。添加量和方法取于婴儿的需要量及人乳缺乏的程度。可于下午或傍晚母乳缺乏时,喂以牛乳。也可在每次喂哺人乳后加喂一定量的牛乳,这样哺乳次数并未减少,仍能保持按时刺激乳房以维持乳汁分泌。

    2.婴儿生后头6个月内生长发育迅速,母乳喂养是最理想的。但6个月以后单纯人乳已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小儿常因眷恋母乳而拒绝其他食品,出现食欲缺乏或食欲异常,常有体重减轻、营养不良或贫血等。因此人乳喂养儿应在适当时期断奶。断奶应逐渐进行,在正常添加辅助食品的条件下,8~12个月为断奶最适当的时期。一般先从6~8个月起每日先减少一次哺乳,用辅助食品代替,以后逐渐减少哺乳次数直至断奶。在乳品缺乏地区,可每日保留1~2次人乳喂哺,直至1岁半至2岁。2岁时即使仍有少量人乳也应停止哺喂。在炎热夏季或婴儿患病时不宜断奶,可延至秋凉时进行,以免发生腹泻等消化紊乱。

    (四)辅助食品添加的重要意义和添加的原则及品种

    1.人乳喂养至3~4月时乳汁分泌量常不能满足婴儿需要。人工喂养者也不能单纯依靠增加牛乳量来满足婴儿的营养;当每日奶量达1000ml及每次量达200ml以上时,即宜添加辅助食品,以保证婴儿的生长。

    2.辅助食品既补充营养不足,又是断奶及以后喂以固体食物的过渡。辅助食品应含有各种重要营养素,并应适合婴儿的消化能力,最初宜选择糊状,不含纤维者,如奶糕,菜麦糊,豆付,鱼松,蛋黄等。

    3.添加辅助食品应循序渐进,每次添加一种,从小量开始,小儿适应后再逐渐加量,进而添加第二种,第三种……。

    4.辅食种类:1~3月可添加菜汤、水果汁、鱼肝油,以补充纤维素A、B、C、D和铁、钙、磷等,4~6月可添加米糊、奶糕、稀粥、蛋黄、鱼泥、菜泥等以补充热能,锻炼小儿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食物,7~9个月可添烂粥、面条、碎菜、蛋、肝泥、肉末、豆付、饼干、镘头片、熟土豆等以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类等,并由半流质过渡到固体食物,10~12个月即可吃软饭、挂面、带馅食品,碎肉等直至断奶。

来源:医生在线网  医学教育网



(華成旅行最便宜 03-3833-9823)
2#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12:03: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邓文龙 于 2017-5-5 12:21 编辑

生理学  胃的运动

    胃既有贮存食物的功能,又具有泵的功能。胃低和胃体的前部(也称头区)运动较弱,其主要功能是贮存食物;胃体的远端和胃窦(也称尾区)则有较明显的运动,其要主功能是磨粹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形成食糜,以及逐步地将食糜排至十二指肠。

   (一)胃的容受性舒张

    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回、食管等外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贴骨肉的舒张。胃壁肌肉的这种活动,被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容受性舒张使胃腔容量由空腹时的50ml,增加到进食后的1.5L,它适应于大量食物的涌入,而胃内压力变化并不大,从而使胃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功能,其生理意义是显然的。

    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迷走神经的传入和传出通路反射地实现的,切断人和动物的双侧迷走神经,容受性舒张即不再出现。在这个反射中,迷走神经和传也通路是抑制性纤维,其末稍释放的递质既非乙酰胆碱,也非去甲肾上腺素,而可能是某种肽类物质。

    (二)胃的蠕动

    食物进入胃后约5分钟,蠕动即开始。蠕动是从胃的中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进行。在人,胃蠕动波的频率约每分钟3次,并需1分钟左右到达幽门。因此,通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蠕动波在初起时比较小,在向幽站传播过程中,波的深度和速度都逐步增加,当接近幽站时,明显加强,可将一部分食糜(约1-2ml)排入十二指肠,因此有幽站泵之称。并不是每一个蠕动波都到达幽门,有些蠕动波到胃窦后即行消失。一旦收缩波超越胃内容物,并到达胃窦终末时,由于胃窦终末部的有力收缩,胃内容物部分将被反向地推回到近侧胃窦和胃体部。食糜的这种后退,非常有利于食物和消化液的混合,还可机械地磨碎块状固体食物。总之,蠕动主要的生理意义是:一方面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胃液发挥消化作用;另一方面,则可搅拌和粉碎食物,并推进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称行。



    胃的蠕动是受胃不滑肌的基本电节律控制的。胃的基本电节律起源于胃大弯上部,沿纵行肌向幽门方向传播,每分钟约3次。胃肌的收缩通常出现在基本电节律波后6-9s,动作电位后1-2s.神经和体液因素可通过影响胃的基本电节律和动作电位而影响胃的蠕动;迷走神经冲动、胃泌素和胃动素(是近年来从小肠粘膜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胃肠激素)可使胃的基本电节律和动作电位出现的频率增加,使胃的收缩频率和强度增加;交感神经兴奋、促胰液素和抑胃肽则作用相反。

    (三)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一般在食物入胃后5分钟即有部分食糜被排入十二指肠。不同食物的排空速度不同,这和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都有关系。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或固体食物排空快;切碎的、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的食物排空快;等涌液体比非等渗液体快。在三种主要食物中,糖类的排空时间较蛋白质为短,脂肪类食物排空最慢。对于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时。



(華成旅行最便宜 03-3833-9823)
3#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12:15:42 | 只看该作者
儿科学  呕吐(Vomiting)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

呕吐是一种具有保持意义的防御反射,它可把胃内有害的物质排出。但长期剧烈的呕吐会影响进食和正常消化活动,并且使大量的消化液丢失,造成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如因喂养不当,应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



(華成旅行最便宜 03-3833-9823)
4#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12:5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邓文龙 于 2017-5-5 12:52 编辑

临床医学理论 > 儿科学

小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介绍

2015-12-17 16:54

小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介绍:

(1)口腔:婴儿口腔粘膜细嫩,供血丰富,唾液腺发育不足,分泌唾液较少,其中淀粉酶含量也不足,出生后3~4个月唾液腺发育完全,唾液的分泌量增加,淀粉酶含量也增多。由于婴儿口腔较浅,又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唾液,因而表现为流涎现象,即所谓生理性流涎。

(2)食管、胃:新生儿及乳儿的食管缺乏腺体,食管壁肌肉发育未臻完善,再加之婴儿胃呈水平位,胃的肌层亦发育不全,且贲门较宽,括约肌不发达,其关闭作用不够强,故婴儿易发生呕吐和溢乳。不同月龄的婴儿,胃的容量不同。足月新生儿胃容积为30~60毫升;3个月时为100毫升;1岁时约为250毫升。

小儿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水为1~1.5小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母乳喂养2~3小时,牛乳喂养为3~4小时,因为牛乳乳块较大,在胃内停留时间长。此外,由于人乳中富含脂肪酶,故人乳的脂肪较易消化。

(3)肠:小儿的肠管较长,总长度约为其身长的6倍(成人约为4倍)。肠粘膜发育较好,含有丰富的血管及淋巴,全部肠有发育良好的绒毛,由于婴儿的肠粘膜对不完全分解产物,尤其对微生物的通透性较成人和年长人为高,故较易由此引起其他的全身性疾病。

肠的肌层发育不足。肠的运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钟摆式运动,它能促进肠内容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一种是蠕动式的运动,它可以推动食物向下运转。食糜的刺激可增强肠蠕动。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个体差异很大,从12~36小时不等,人工喂养者可延长到48小时。

(4)小儿粪便: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开始排出胎便,呈黑绿或深绿色,粘稠状,无臭味。2~3天后逐渐过渡为普通婴儿粪便。人乳喂养的婴儿其大便次数较多,每日排便2~4次,质较软,呈糊状,偶或稀薄。1周岁以后,便次可一日一次。人工喂养儿的大便次数较人乳喂养者为少,约每日排便1~2次,有的隔日一次甚至便秘。其原因是牛、羊乳较人乳所含的蛋白质的比率为多,在胃中形成的乳块凝集较大,难于消化,加之小儿肠壁肌层发育不全,肠蠕动力量不够大,造成残糜在肠内停留时间加长,水分被吸收,粪便变得较硬,难于排出。当然,小儿每天排便次数因人而异,多少不等。小儿排便是反射性,只要按时坐盆,在2岁前后即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華成旅行最便宜 03-3833-98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16 20:52 , Processed in 0.080245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