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8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诺贝尔奖缘”垂青“科学天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6 17:4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诺贝尔奖缘”垂青“科学天堂”


日期: 2009-08-06  


  正在上海举行的第21届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学术大会上,有一位特邀报告人领受证书,成为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这位来自耶鲁大学的科学家贫苦移民出身,在50岁时就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留下一段佳话;他工作过的一所实验室,先后走出13位诺贝尔奖得主。他就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西德尼·奥尔特曼(SidneyAltman)。

  奥尔特曼1939年出生于加拿大,勤奋好学使他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修物理。至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时,他已将研究方向转为分子生物学。1969年,他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了3年访问学者。在此,他对核糖核酸(RNA)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与7位已经获得和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共处一室。20年后,奥尔特曼因为发现RNA的催化性质,与托马斯·切赫共享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这是一座"科学天堂"”,奥尔特曼认为这所剑桥实验室之所以与诺贝尔奖如此有缘,因为它有一个不给压力的领导,一批不事功利的成员,没有高下等级之分。他回忆说,30岁时,他第一次走进这个实验室,见到不少久仰的学界名人,因此忐忑不安,有种莫名压力。但很快发现,这个实验室没有特定任务、也没有量化指标,包括所长在内的所有研究人员都“不管钱”,只是做着感兴趣的课题。尽管如此自由自在,他还是“天天都能见到这些科学家,因为他们跟他一样天天都在研究”。实验室的平等和谐令奥尔特曼印象深刻。他说,一次自己失手将一种有害健康的同位素打翻在地,但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教授弗雷德里克·桑格坚持说:“你已经接触它太多了,让我来吧”,说着戴上手套,趴下擦起地板。

  奥尔特曼对中国学生的原创能力评价较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王恩多院士说,奥尔特曼对中国科研事业极为支持,他的实验室近年来吸收了多名上海生科院博士生做博士后。奥尔特曼发现,中国一个实验室内学生有时达三五十个,他担心在这种“密度”下,学生较难得到足够的指导。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7:42:26 | 只看该作者

诺奖得主奥尔特曼:招收弟子,首先想到中国学生

诺奖得主奥尔特曼:招收弟子,首先想到中国学生


日期: 2009-08-06


  他曾多次访问上海和北京,他的实验室里常有来自中国的研究生,他是复旦大学首位名誉首席教授,今年他又受聘担任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西德尼·奥尔特曼(Sidney  Altman),可谓中国生命科学界的老朋友了。他的同行——中科院院士王恩多说,奥尔特曼很器重有才华的中国学生,“只要他那里有博士后的空位,总会先给我发个邮件,问我有没有推荐。”来沪出席第21届国际生化大会的间隙,奥尔特曼教授接受了本报专访,并应记者的要求坦诚地评价了他眼中的中国学生。   

  “我在复旦讲课,常常和学生讨论:你们为什么来这里学习?他们说:是为了提升国家的科研水平。这个答案和美国学生很不一样。当然,在美国也有人这样回答,但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回答。”奥尔特曼教授此时便会告诫他的中国学生,认真学习科学知识,这件事对国家而言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一个国家需要大量掌握各类科学知识的人。

  “我希望学生们能有自己的想法,能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奥尔特曼尊重学生,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

  如果他们的想法不正确,怎么办?“我会立即指出。但大多数时候,学生们会自己发现,然后告诉我哪里出了错。”

  如果学生是对的,是你错了,怎么办?“那很好。能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他一定是很棒!”曾有位博士后提出的实验方案起初被奥尔特曼认为是“浪费时间”,但结果,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奥尔特曼在做学术报告时大方宣布:“事实证明,我错了,Lee是对的。”

  “中国学生很尊重老师没有错,但说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不及别人,我认为这不是事实。一开始,美国学生的确更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中国学生学得很快,他们的创意同样出色。这是文化的差异,而不是创造力的高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9 00:12 , Processed in 0.075208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