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旦教师继承父业 濒危动物在他手下能“复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2 23:1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复旦大学生物楼二楼的尽头,有扇铁门颇为神秘,推开这扇大门,一个“动物世界”展现在人们眼前:五六千只动物塞满了房间的各个角落,从细如发丝的鸟爪,到庞大的骆驼、海龟、还有大熊猫、白鳍豚等濒危动物。一只天鹅标本还在工作台上,身体包着纱布,刷子、剪刀等工具放在一边,一位老人站在边上,正仔细地雕琢着这只标本。他就是复旦58岁的生命科学院党员教师、标本制作员唐士敏。

  出身标本世家

  唐家算得上是中国百年标本世家,早在19世纪60年代,唐士敏的先辈唐启旺就开始制作动物标本。从祖父辈再到自己,唐士敏一家三代都坚守在复旦这个标本间里。上世纪50年代,唐士敏的父亲20多岁时,来到了标本室,一干就是30多年。1979年,上山下乡10年回到上海的唐士敏进入复旦,原先做的是后勤工作,到1982年,父亲退休前,他就调到标本室,接了父亲的班,到如今,也近30年了。在唐士敏的手里,动物重又“活”过来,栩栩如生的神态可以保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指出标本室里任意一件标本,唐士敏都能轻松说出其种类、习性和来源。

  流传神奇故事

  “天上飞过就知道是什么鸟,听见叫声也能知道是什么,有几只。”生科院的同学们这样形容唐老师对鸟类的熟悉程度。曾用猎枪打死一条五步蛇;寒冷的冬天,在湖里的渔船上呆了半个月……这些在学生中流传的神奇故事,在唐士敏看来,“其实讲不出什么道道,也就是几十年平平淡淡地过来了。”

  如今,虽然不再“打猎”,但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唐士敏还是每年带学生野外考察几次,采集一些鱼类标本和昆虫标本。野外考察并不似想象中那样好玩,动辄出去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少学生都被累哭了。可是,唐士敏始终能够坚持。

  制作工艺复杂

  采集标本回来制作,更是一份细活。制作一件较大的标本,光剥皮就要花上二三天时间,还要量身定做支架,不能有一点偏差。小标本的工艺也很复杂,比如要将鸟的肉和骨头剔除,而不能损伤到皮毛。对标本,唐士敏总是一丝不苟,他常说:“它们其实都是艺术品。”

  管理标本也是门技术,动物标本都要定期清扫,防腐,打药,防腐的传统方法是用樟脑,现在也开始运用各种杀虫剂。为这个,唐士敏费了不少心思,他说,标本保存的关键是皮张的防护,“蛀虫非常厉害,经常把羽毛和皮都吃得干干净净。”

  担心后继无人

  眼下,唐士敏有份担忧: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标本管理都面临无人接手的困境。在上海,目前除了他以外,仅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有两位传人。在北京大学,原本是唐士敏的一位叔叔在管理标本,不幸突然因车祸去世后,岗位空了一段时间。今年8月,北大聘请了此前在中科院做标本的一位唐家传人,而此人也已80多岁了。

  “岗位待遇不高,制作过程又比较脏,年纪轻的人不愿意干。要做这项工作,必须有发自内心的兴趣,否则也做不好。”唐士敏说,“下一代能管好这些标本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已有20多年党龄的他坚持去野外工作,他最大的心愿是,找到合适的弟子,让唐家的标本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20 17:27 , Processed in 0.069855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