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称幻听不一定是精神分裂 或为过度焦虑结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2 14:4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年10月12日 11:15 来源:广州日报
      专家称幻听不一定是精神分裂

  昨日是第2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广州市卫生局、市残联、市精神病医院上午在越秀区农林街举办大型精神卫生宣传咨询活动。有精神卫生专家指出,幻听是重性精神病的经典表现,但不能轻易诊断为精神分裂,因为很多情况是情感障碍所致。

  幻听的病人会发呆,好像出神地倾听某种声音;

  幻听根据严重程度,分为假性幻听和真性幻听;

  幻听是焦虑的结果,例如常见的“手机铃声幻觉症”,老觉得自己的手机在响。

  现状

  广州在册精神病患者4.6万

  市卫生局疾控处处长周端华介绍,广州目前登记在册的精神病患者4.6万,根据2006年对广州地区15岁及以上人群进行的精神障碍现场抽样调查,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5.76%。其中,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高发群体以青壮年为主。

  周端华称介绍,广州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建立了“广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电话(020—81899120),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对重大灾难事故提供心理救援,对遭受严重心理应激的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实施干预;建成精防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市12个区(县级市),初步建立报病制度,实现了与国家精神疾病基本数据分析系统的对接;开展精神卫生规范化培训工作,自2006年建立了广州市精神卫生培训基地,至今已举办十期精神卫生和精神病防治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学员461人;开展了农村居民重性精神病筛查和规范治疗工作。由于表现突出,广州今年被纳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国家示范区。

  幻听现象解读

  症状 对空谩骂或为幻听表现

  在精神障碍中,精神分裂症是最受关注的重性精神病,70%以上的精神分裂病人有幻听的症状,因此,一旦发现一个人出现幻听,家属甚至一些医生都轻易地给他贴上“精神分裂”的标签。广州市精神病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苗国栋教授在活动现场表示,幻听的病人会发呆,好像出神地倾听某种声音。他们常常会告诉亲人,称有人老说自己坏话,感觉“好烦”。有时听多了,病人会表现得很愤怒,于是开始和“声音”对骂,特别是对空谩骂,或者对着家对面的阳台骂,甚至对隔壁邻居兴师问罪,拿着棒子、菜刀等过去实施暴力袭击——其实是他们听到有人想害自己,决定“先下手为强”,因此幻听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妄想。

  幻听不是听错,因为听错不会频频出现。幻听也不是耳鸣,后者是一种生理性现象,是耳朵感觉神经元和神经通路出了问题,只是产生听觉,但没有具体的说话内容,而幻听则明确听到说的就是自己。

  界定 失去理性的幻听属精神病

  苗国栋介绍,幻听根据严重程度,分为假性幻听——觉得脑子里有声音,自己能知道这个声音不是外界真实存在的;真性幻听——觉得外部有人跟自己讲话,或者有个喇叭对着自己广播,自己已经丧失了对现实的理性检验,例如病人说有人在几公里外,甚至是千里之外的老家跟自己说话,意味着失去了理性思考能力,病情已经发展到精神病的程度,病人常会采取相应的行为,例如听从声音的指示,把潜在的“敌人”、“仇人”干掉,或者不堪声音的羞辱而自杀。

  幻听在内容上又分为“倒霉蛋幻听”——那个“声音”说病人长得丑等贬损性的评价;“幸运儿幻听”,病人老听到赞扬的声音。两者共同的地方,是借“声音”进行投射。此外,幻听还有争论性幻听——听到几个人在争论,有人表扬自己,有人指责自己偷窥女性,还有人说偷窥是出于好奇,无可厚非。

  病因 幻听是过度焦虑的结果

  过去学术界推测,幻听是大脑中存在着一个精神病的病灶所致。然而,这个病灶一直未被证实。广州市精神病医院近几年研究发现,幻听是焦虑的结果。最早脑子出现了类似回声的声音,紧张焦虑的人就对声音产生关注,觉得似是而非,例如常见的“手机铃声幻觉症”,老觉得自己的手机在响——这是很多人都会偶尔碰到的现象。随着内心焦虑的加剧,病人对“声音”越来越关注,幻听的声音就会越来越频繁出现,听得越来越清晰,病人逐渐给声音赋予意义,信以为真便做出精神病性的反应和行为。

  苗国栋认为,幻听不一定是精神分裂,相当多是情感障碍。心理治疗能让幻听减少和消失,例如,一位17岁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的女孩,应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两年,还是幻听,后来用抗焦虑药却把幻听治好了。“人类越来越缺乏安全感,幻听也会越来越多见。”他说。(文/记者伍君仪 通讯员 伍展虹)

 粤重性精神病患者超120万

  八成五以上“不在服务区”

  又讯 (记者莫冠婷、任珊珊 通讯员郝黎、靳婷)昨天,广东省卫生厅、省残联、省精神卫生中心及东莞卫生部门联合举办“广东省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据专家估算,广东省各类重性精神病患者超过120万人,但全省每年仅能收治住院精神病患者5万人次,高达85%以上的患者“不在服务区”。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学生、公务员等人群自杀事件,引发舆论对精神疾病的高度关注。记者从省精神卫生中心获悉,由于投入不足,目前全省精神卫生机构普遍存在房屋破旧、业务用房紧缺、检查仪器设备落后等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突出。

  精神病院床位严重短缺

  数据显示,全省隶属卫生系统管理的精神卫生机构现有业务用房20万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高达12%。由于医疗设备匮乏,全省90%的精神卫生机构不达标。经费投入不足,且大部分投入在珠三角地区,非珠三角地区县级精神卫生机构平均年财政补助仅7万元。

  全省精神卫生机构设置、床位编制和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珠海、河源、汕尾、阳江、清远、揭阳和云浮等7个地级市没有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全省县一级精神卫生资源非常缺乏。目前,广东每万人口精神科床位数为1.29张,比北京、上海、江苏等国内经济发达省份落后10年。全省平均每10万人口精神科医师约1.83人,精神科护士3.04人。

  记者获悉,根据《广东省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实施意见(2009~2015年)》,全省将坚持“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模式,以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全面推进精神卫生服务均等化。

  产业工人心理健康需关注

  又讯 (记者汪万里) 东莞是制造业城市,产业工人众多。针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干预,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林勇强教授表示,目前正在深圳、东莞的个别企业进行试点,但专家太少,企业配合不够,推进艰难。

  工人心理干预在试点

  东莞是制造业城市,拥有超过800万产业工人。深圳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之后,企业员工的心理问题得到重视。据了解,位于寮步横坑的东莞三星电机公司多年前就已经在厂内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员工在工作、生活中碰到问题,都可以到心理咨询室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倾诉。

  不过,能在厂区内开设心理咨询室的,在东莞仍然屈指可数。林勇强教授表示,目前对企业员工日常的心理干预工作还在探索一种能跟企业合作的方式。

  防治工作下沉到社区

  东莞市新涌医院院长陈德添表示,东莞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病人为9503人,小部分是在东莞打工的、非户籍人口。两年前,东莞将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下沉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东莞32个镇街,有27个镇街已经能开展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约有1600名精神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

  案例

  “假期综合征”或为

  心理精神问题被诱发

  出现“假期综合征”要认真对待

  国庆长假结束,近日人们回归生活的轨道,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尽管带着些许不情愿,尽管节后要连上9天班,大多数人还是能调整身心加以适应。极少数人出现“假期综合征”,一般认为是放假放松了身心不适应学习与工作压力。但是,一位广州心理医生提醒,这很可能是平时就积存的心理、精神问题,甚至是严重的精神障碍,只不过在假期末的生活转变中爆发而已。

  上班突发精神病

  海珠区一名30岁的外企女职员平日工作忙碌,今年请了一个月假去澳大利亚参加亲戚的婚礼。从没出过国的她在异国尽享悠闲舒适,遍尝海鲜西点,回国后滔滔不绝地和家人讲述假期的精彩,夜里也兴奋得失眠。她上班后开始出现胡言乱语,怀疑有人跟踪自己,觉得同事们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似乎嫉妒自己有机会去澳大利亚,甚至出现了幻听,有个声音说她出国旅游是虚荣心的表现……

  她的姑姑带她找到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理保健门诊主治医师黄全。黄全详细询问了她的情况,未发现有精神病家族史,但追溯到休假之前的半年,她所在的外企进行了人员精简,结果她的任务量暴增,连续超负荷工作半年,一直抱怨很疲劳。

  “一起不爽”缓解症状

  黄全认为,假期中人们充分放松,休闲旅游,一上班又重新面临老板和老师,承担工作和学习的压力,在生活转换的过程中可产生抵触和厌恶的情绪,做事没有冲劲。

  黄全建议,这时需要调整心态,多与同事和同学沟通,就会发现出现不适的人原来不只是自己,而是大家都有同感,通过交流可缓解厌恶情绪,心态自然放松。感到严重不适的人,应警惕是否有精神和心理疾病,最好找医生做心理检查。而对于假期后严重抵触上学的学生,黄全认为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鼓起勇气面对学习,同时积极和学校老师沟通。(记者伍君仪 通讯员崔艳玲)

高校教师持假枪

  路上逼停来往车辆

  尖子生、“白骨精”易患“双相抑郁”

  昨天是第2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广州多家医院举行义诊。近年来,抑郁症患者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触动人们的神经。心理医生称,如今,越来越多的尖子生、“白骨精”(即白领、骨干、精英)、高校教师和公务员被一种叫做“双相抑郁”的疾病伏击,发病时情绪如同“坐过山车”忽高忽低,比单纯抑郁症更容易引发自杀。

  专家呼吁,如果上述人群平时情绪经常剧烈波动、抑郁状态持续两周且亢奋状态持续一周,很有可能是患有“双相抑郁”,应尽快到心理科进行排查。

  高校教师“双相抑郁”

  昨天上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义诊现场,40岁的前高校教师赵先生向医生咨询“双相抑郁”。

  “我一段时间抑郁,一段时间躁狂,简直‘冰火两重天’。”赵先生说,他最早因工作压力和情感受挫陷入抑郁,经过治疗情况好转。然而,从7年前开始,他突然发觉自己处于两种病态情绪的反复交替折磨之中。情绪低落时,他整天闭门不出,一心求死。而情绪亢奋时,他又变成“购物狂”。

  最疯狂的时候,他竟然举着仿真手枪上街,吓唬来往的司机减速行驶或者停车。

  女大学生情绪骤变

  19岁的女大学生阿梅画了一张曲线变化图来说明自己一个月之内的情绪波动。先是一周左右的兴奋,然后在3晚之内喜怒哀乐瞬间骤变,继而陷入持续低迷。

  “和情绪一直低落的单纯抑郁患者不同,双相抑郁患者会一时沮丧、无心工作,一时亢奋、精力充沛,对患者的危害更大。”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教授说,现在来就诊的这类患者越来越多,约占抑郁症患者的两成,但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病情的特殊性。

  少年厌学或因此症

  “很多家长常把适应性障碍和双向抑郁相混淆,实际上前者往往发生在孩子转学、升学阶段,情绪低落、失眠一般不会超过3个月。”潘集阳指出,由于双相抑郁的患者表现“时好时坏”,比单纯的抑郁症更具有欺骗性,导致延误治疗。如果孩子状态反复且持续半年以上,很有可能属于双相抑郁。 (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温志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22 09:27 , Processed in 0.076983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