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218|回复: 0

慢病管理 来自何方去向何处 抗老抗炎兴抑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2 18: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顾汉现 于 2017-11-12 18:28 编辑

慢病管理 来自何方去向何处 抗老抗炎兴抑衡

来源:新康界 2017-11-07 18:13

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国家在包括公立医院及县级医院为主在内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及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动作连连,分别颁布了多项政策和指导意见,这其中与慢病管理工作最相关的几个关键词,包括但绝不限于医疗资源下沉、分级诊疗制度、全科医生制度以及健康服务业、商业健康保险等等。
然而,对于慢病管理,这些是否就足够了呢?而慢病管理的问题,究竟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本文将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依据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2011年发布的一份题为《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的报告文件(下载链接),并结合行业内主流媒体代表至今以来对于这一问题及趋势的关注与变化,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读,以期能够为现在的行业参与者及未来的进入者,提供基本的问题认知和发展预期。
What 什么是慢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世行报告指出,当今乃至未来10-20年,影响中国人健康、导致死亡的首要因素是慢病。而要迎接慢病的挑战和将面临的困难也是艰巨的,但通过严谨、细致的规划,中国仍有希望引领全球迎战慢病,从而推动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在2009年,慢病已经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病所占比例超过80%。此外慢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为68.6%(图1)。中国的主要慢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此外还包括近年来逐渐增加的风湿免疫类疾病、骨科疾病、各系统肿瘤等。

20171107181055401.png

图1:中国疾病负担构成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疾病负担研究,2009年。

Why 为什么慢病管理如此重要?
慢病带来的医疗负担,给个人、家庭以及整个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但这种负担是可以避免的。据测算,2010年至2040年间,如果每年能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 1%,其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 2010 年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的 68%,或多达 10.7 万亿美金(按购买力平价计)。
如果慢病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加之越来越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劳动人口下降等因素,健康劳动力人口相对于患病且需要医疗保障体系支持的人群比例逐渐降低,将增加中国的经济发展减速、社会负担加重以及转向不稳定的风险。
When 慢病管理的风险趋势
据世行报告预测,在2010年至2030年,中国慢病流行将不断加剧。主要将表现为以下几个趋势。
一、患有至少一种慢病的人数将剧增
40岁以上的人群中,慢病患者将增长两倍,甚至三倍。其中快速增长期将主要集中在2010年至2020年间(见图2)。糖尿病将成为患者人数最多的群体,而肺癌患者人数将增加5倍。

20171107181112412.png

图2  预测慢病患者人数(40岁以上人群)
资料来源:中国营养与卫生调查,2002,中国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监测 2007.
二、慢病主要负担是因为患病,且约50%的慢病负担发生在65岁以下人口

据世行报告,罹患慢病,而非因慢病死亡,将贡献慢病总体负担的90%以上(图3、图4)。由此看来,慢病管理是我们不得不做,而又是负担最大的一部分,而这对于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及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是综合、而又巨大的考验。此外,约有50%的慢病负担将发生在65岁以下人群。

左图3:每千人中慢病患病导致的生命年损失
右图4 每千人中因慢病死亡导致的生命年损失
资料来源:2005年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中国营养与卫生调查,2002,中国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监测 2007.
三、中国慢病死亡率高于二十国集团(G20)的主要成员
相较于G20中已经步入发达国家阶段的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中风、慢阻肺(COPD)、心血管等主要的慢病在中国造成的死亡率要高出2倍至30倍不等。即使是癌症的死亡率也略高于上述国家(图5)。

图5 中国和部分G20国家主要慢病死亡率(每十万人)比较
资料来源:数据与统计,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
备注:根据2000年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How & Where 中国的慢病风险由何而来,去往何处
世行报告对中国慢病风险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以下四点。
首先是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使得老龄人口占比升高,老龄化加速。这为慢病的高发提供了充分的土壤。而中国人口的增长模式与疾病模式的转变,促使中国政府在1997年就开始启动尝试性的疾病预防项目,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对于慢病管控的成果和经验,并没有得以被巩固、传递下去。
其次是经济因素,随着改革开放过程中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丰富,收入增加、食品供应充足的同时,也导致了饮食习惯改变、不健康行为增加,这是导致慢病发病率快速上升的直接原因。包括高盐摄入、吸烟、高糖高脂饮食增加等多种慢病相关的危险因素,虽然得到了充分的监测,但对于健康人群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教育力度显然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成功阻止慢病的爆发。
第三是环境因素,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国在三十多年的道路里完成了西方国家两百年的工业化和发展道路。尤其是中、东部地区,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对环境保护并不成功的工作,也是导致慢阻肺、癌症等慢病高发的外部因素之一。
最后,但并非最不紧要的因素,是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本身,并非是为了慢病而设计的,而是更多注重于急性病、传染病的救治,并未充分考虑慢病防治的需要。此外,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配套体系的建设,也并未充分考虑“治未病”的需求和需要。
而对于中国慢病面临的慢病风险和未来影响,世行也做了系列的分析和说明。
据世行报告估计,2010年中国至少有5.8亿人口暴露于至少1种慢病相关危险因素(见图6),其中70%-85%发生在65岁以下人群。到203年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些慢病相关因素将使中国的慢病负担增长50%。

图6 2010年40岁以上成人中至少暴露于1种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的估计人数
资料来源:中国营养卫生调查,2002,中国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监测2007.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持续的低生育率,世行报告预测,未来10-20年,将人口结构将不可避免的转向迅速老龄化,其中到2040年,60岁和8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大幅上升。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由2010年的1.15亿激增至2030年的2.4亿左右(见图7)。

图7 2010年至2050年中国65岁和8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及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联合国秘书处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处,世界人口展望:2008年修订版. http://esa.un.org/unpp
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人口的缩减,整个社会承担的养老负担以及慢病相关医疗负担将大大加重。而对慢病的良好控制和对适龄劳动人口的健康改善,将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方面均带来收益。世行报告调研举例指出,微观层面,成人健康状况的改善会使个人收入提高20%。而宏观层面,如果每年如果能够使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1%,就相当于每年创造 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15%的经济收益(2.34 万亿美元),而如果下降3%,则每年经济收益将达到 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5.4 万亿美元)。

最后,世行还指出,由于慢病和部分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在贫困人口中更常见,加之此类人群无法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和保障,因此慢病的发生率升高将加剧社会不公平和健康不公平。
Who 谁应该直面慢病管理的困境
虽然世行报告指出,慢病的防控,政府责无旁贷。尤其是当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时,政府干预就更是一项必要的手段。全球经验标明,至少三种市场失灵情况下政府均有理由强势介入:如二手烟等外部原因、因人们不知晓健康生活方式等反映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出于人性弱点做出的非理性行为选择等。
虽然政府应该在多方面制定政策、投入资源进行慢病防控,然而直面疾病的却是社会中生存的每一个个体,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的IT工程师、亦或是常年奔波劳碌的销售职业。
随着政府的宣传、学术界的呼吁以及社会资本在创业、创新大潮中对于慢病管理的持续投入,近年来,越多的医生、学者、IT从业人员、高级精英人才以及社会资本等各方力量,开始共同参与到慢病管理的市场教育和建设工作中。
从一家国内知名专注大健康领域的咨询机构对外发布的内容来看,整个行业市场内对于“慢病管理”的认知和态度也在不断的变化,从宽泛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楚。以其“慢病管理”标签下的内容为例,从2014年泛泛而谈的认为慢病管理需要面对“服务、人才、管理”三重挑战,到2015年重点讨论慢病管理质量、患者二级预防数据收集、医保支付意愿等问题,再到2016年对于慢病管理需要“重资产模式”、慢病管理需整合全行业链参与等认识等,视角更加宏大,认识更加清楚,同时对于面临的各个节点的困难也分析的更加到位。
虽然未来我们将要面临的挑战是艰巨的,但市场的参与者也是众多的,而且当前已经有一些很好的慢病管理工作借助“互联网+”的融合趋势,得到了很好的开展。
可以预期的是:慢病道阻险且长,群雄忽起共旗张。我有不惧艰险志,共赴十载慢管场。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12679.html



(華成旅行最便宜 03-3833-98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3-29 12:55 , Processed in 0.077861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